
关于幼儿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说课稿 篇1一、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班音乐欣赏“摇篮曲”,这首歌曲有三段。这教材所含的知识点是:摇篮曲的节奏特点及情绪色彩。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能完全较为正确的来辨认音乐作品的情绪及节奏特点。因此只有掌握了摇篮曲具有的缓慢轻柔的节奏特点,优美抒情的情绪色彩。才能更进一步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为教学地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准备。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音乐教学的意义中所提到的: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的意义决不应局限于音乐本身,它同时也要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体力,陶冶幼儿的情感、品格,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使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母爱、享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2、发展幼儿的音乐理解力、想象力及表现力,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3、引导幼儿了解摇篮曲的性质特点,知道这是一首东北民歌,启发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制订的依据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等而塑造出来的。而音乐又是一门时间艺术,是在时间中流动的,稍不注意就会流失过去,作为歌曲的欣赏幼儿可以借助于歌词来理解歌曲内容。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比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会神地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才能使幼儿与歌曲产生共鸣。
教学中的难点是: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情感体验与联想。难点制定的依据是: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幼儿的认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过理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体验及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对幼儿来说及具挑战性,就象一个跳一跳就够得到的果实,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帮助,
幼儿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依据纲要的精神: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我主要运用了欣赏法、启发联想法和情绪感染法进行教学。
第一种欣赏法,这是音乐欣赏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欣赏法中又分为完整欣赏和分段欣赏两个层次。整首欣赏,其目的就是保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给幼儿一种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赏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摇篮曲的性质。因此教学中的第一遍欣赏是完整欣赏,给幼儿初步的音乐印象;然后再分段欣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完整欣赏,这是幼儿对摇篮曲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赏析。在运用欣赏法时为幼儿创设安静温馨、有利于倾听的教学环境,借助于动感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声情并茂的的演唱。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幼儿积极的刺激,使幼儿对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有充分的感受,激发幼儿爱妈妈的美好情感。
第二种启发联想法,音乐是表现人们的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听众产生联想与想象。这首摇篮曲表现出的优美、温柔的情绪,妈妈对宝宝无限的疼爱与期望都会引发起幼儿的联想。比如在完整欣赏后启发幼儿:“你想想妈妈在唱着摇篮曲哄宝宝睡觉的时候脸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在分段欣赏时教师启发幼儿联想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从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产生爱妈妈的情感。在引导幼儿开展联想时我注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如语言和动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第三种情绪感染法,因为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很容易使幼儿受到情绪的感染,它在引导
幼儿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在活动中除了欣赏录音外,我特别注重让幼儿欣赏我的演唱,因为通过声情并茂,面带微笑的演唱,和幼儿面对面能将歌曲柔美的情感和妈妈对宝宝的爱传递给每个幼儿,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在孩子安静欣赏录音时,我会用温柔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幼儿,用轻柔的动作适时给予提示,与幼儿之间进行无声的情感交流。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三、学法指导
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养成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音乐是时间艺术,要想获得良好的音乐欣赏效果,注意力集中是先决条件,只有认真地去倾听才能正确地感知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和表达的思想内容。为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指导帮助:1、根据新纲要中“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活动中特别注意了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比如在导入部分,用动感的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夜空“为背景,运用大型软积木搭出颜色鲜艳的房子、花朵、3edu,引导幼儿在环境中集中注意力进入美好情境。让其心情放松,没有任何压力的去欣赏。2、在重复倾听的时候,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妈妈在摇篮曲中唱了些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
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怎样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方法。首先,我采用了视听欣赏的形式帮助幼儿感受、理解和记住音乐,视听欣赏的形式能调动起幼儿的各种感官,让
幼儿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在不知不觉中带着喜悦、好奇之心进入作品的美好境界之中。其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欣赏过程也在不断地暗示幼儿,应从哪里入手,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另外,利用与音乐相符的动作来感受理解和记住音乐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动作使音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音乐作模仿动作,能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印象。这样,幼儿初步学习了欣赏的方法还会激发幼儿再次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促进了其情感的发展,陶冶了性情。为幼儿今后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由于幼儿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都有所差异,每个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通过音乐产生的联想也都不会一样。在学法指导中我注意了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使其在活动中获得自主权。说说自己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想法,这样既有利于自我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间的相互学习;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又富于音乐作品更丰富更丰满的思想内涵。这也符合了纲要中“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 ……此处隐藏4629个字……p>
幼儿的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对自然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已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材料为中介和强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些常见的材料,我根据陈鹤琴“玩中学、玩中教”的.思想,让幼儿通过玩一玩、看一看、说一说、填一填,认识太阳光的七种色彩。从玩一种材料→玩多种材料,从填简单的记录表→填复杂的记录表,我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出发。
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只有在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提升幼儿的经验,所以以下两经验是幼儿必有的:
(1)已经接触过简单的记录表。
(2)认识三棱镜,知道它的玩法。
物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以下三项物质准备。
(1)三棱镜人手一面。
(2)两类记录表《彩色的阳光》(含红、橙、黄、绿、青、蓝、紫)彩色笔四组加教师一张大记录表(上面没有材料的图片),及一份与大表大小匹配的材料图片。
(3)实验用品;肥皂泡、多棱面小球、CD光碟、透明薄膜若干。
天气要求:晴朗的天气。
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利用各种材料发现七色光。
活动难点:分层次记录实验过程。
说活动过程
这次活动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来实施:
初玩材料,感知多彩→再玩材料,加深认识→课后延伸,巩固经验。
一、玩三棱镜,初步感知阳光的多彩。
1、引发兴趣,发现阳光的色彩。
师幼人手一面三棱镜
师:“把三棱镜对着阳光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我采用直接导入法,通过我自身的演示引导幼儿去发现阳光的奥秘,在幼儿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入下一小环节。)
2、记录简单的记录表。
教师出示记录表:“请你再用三棱镜对着阳光看一看,看到什么颜色就在颜色下的格子里打√”。
幼儿自由运用三棱镜观察记录。
(这里我请幼儿记录简单的记录表,唤醒幼儿已有的经验,为下面记录复杂的记录表打下基础。)
3、反馈记录表。
请幼儿边说边展示自己的记录表。
4、小结。
师:“这是谁的颜色?”
共同小结:“原来阳光不是无色的,它是多彩的。”
(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玩三棱镜这一种材料,发现了阳光的多彩。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法,使这一问题在脑中变得更清晰,“那阳光到底有哪些颜色呢?”通过这一提问,自然过渡到第二环节。)
二、加深认识,寻找运用多种材料探索的方法。
1、介绍材料,引发探究欲望。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师出示材料,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大记录表上贴上材料图片。
2、认识记录表。
(1)出示先前简单的记录表
师:“这张记录表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
(2)师介绍记录法。
师:“我们先选一种材料对着阳光看一看,再在这种材料后面的格子里用‘√’表示出你所看到的颜色。
(3)游戏:“你说我指”。
(幼儿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这一下环节中,我利用前记录表和新记录表比较,让他们通过直观的对比,认识新记录表。另外这一环节我利用游戏解决了分层次记录这一难点,为下面的操作打好基础。)
3、自主探究活动。
(1)布置任务:
A、每个人选其中的两种材料玩一玩。
B、填写记录表。
(2)幼儿自由分组活动。
教师个别巡视。
(3)反馈活动结果。
师:“你用了什么材料?”
“你看到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上台边回答边展示自己的记录表。(请四位选择不同材料的幼儿)
同伴互相检查记录表。
4、验证展示记录表。
(在这一环节红,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同时我又明确提出了要求:只能玩两种材料,这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一下子要求幼儿操作四种材料,违背了幼儿的操作水平,选两种材料,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操作需求,而且在选材料中,当两个人发生碰撞,就需要协商解决,能力目标在这时得到了体现。同时,幼儿的操作水平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的巡视指导兼顾了这些幼儿,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实施。在反馈展示环节中,我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主回答展示记录表,通过同伴间的体验交流让他们验证自己的操作。)
幼儿说课稿 篇5教材分析:兔子不喜欢夜晚选自大班教材中"黑夜密语"这一主题之中。这个主题讲述的是"白天"没遇见的另一半景象--"黑夜",白天和黑夜构成了整个世界,它们两者都在不停地轮换缺一不可。走进黑暗的世界里,孩子们要面对恐惧,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希望能慢慢改变孩子们对黑夜的看法,让幼儿对黑夜充满好奇和无穷的想象。由此,他们都能发现白天和黑夜的美。
目标:
1、能说出白天和黑夜的特点,理解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2、尝试在"辩论"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重难点:
重点:能说出白天和黑夜的特点,正确对待夜晚。
难点:尝试在"辩论"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猜想法、提问法、讨论法。在引题时我采用了猜想法,请幼儿猜猜小兔为什么不喜欢夜晚,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第二个环节我运用了讲述法与提问法,是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也是为了突出重点,幼儿能说出白天和黑夜的特点。第三个环节用了讨论法,让幼儿讨论如果只有白天没有黑夜会怎么样?这个环节是为了突出重点,让幼儿知道白天与黑夜是交替出现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请幼儿猜猜兔子和猫头鹰为什么事在吵架,从而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二、播放录音,幼儿完整听故事一遍
这个环节我进行了提问,1.兔子为什么不喜欢夜晚?2.猫头鹰为什么喜欢黑夜?等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三、经验迁移,讨论如果只有白天没有黑夜会怎么样?幼儿能按自己的观点,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是为了突破难点,让幼儿知道白天和黑夜每天都在不停的交替,没有白天就没有黑夜,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我们都要用愉快的心情去面对。
在导入环节,教师创设的情景能吸白天还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为后面的环节做了铺垫。在环节二中,教师主要运用了提问法,通过故事的倾听,能使幼儿了解到黑夜和白天的不同特点,是目标一的实施环节。在环节三中,教师让幼儿大胆讲述自己对于白天和黑夜的看法,了解白天黑夜是不断交替的,是缺一不可的,这环节中始终体现了预设的两个目标。